连战祭祖时所称之“慎终追远”古老文化内涵,实源自《易经》
  • 80


#精品长文创作季#

寄意寒星荃不察,我以我血荐轩辕

2月11日大年初二,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,依往例到苗栗通霄马家庄祭祖,他说: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,马家庄是他在台湾的故乡,到马家庄祭祖意义非凡,未来他每年都还会持续前来祭祖。

2023年4月1日,湖南湘潭茶恩寺镇双阳村马家祖墓,马英九携家人祭祖,用当地方言回应乡亲“湘潭伢子回来了

慎终追远”,语出《论语·学而篇》,其原文:曾子曰:“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矣!”

《四书章句集注》释意曰:慎终者,丧尽其礼;追远者,祭尽其诚;民德归厚,谓下民化之,其德亦归于厚。盖终者,人之所易忽也;远者,人之所易忘也,而能追之,厚之道也。故以此自为,则己之德厚,下民化之,则其德亦归于厚也

《论语》对“慎终追远”之解,未能尽其全意。“慎终追远”,对中国文明、文化发展的影响,主要集中体现在三个重大方面:

其一、“慎终追远”,所培养的“勿忽”、“勿忘”之民族性格,让中国人在祭祀、缅怀祖先的传承中,对先民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做到了坚守不失。

其二、“慎终追远”,同时是华夏民族凝聚力之源泉。中华民族五千年,历经无数腥风血雨,每到民族危亡时刻,“慎终追远”所产生的民族认同感,必能将华夏民族团结在一起,共赴时艰。

其三、“慎终追远”,所培养的华夏民族淳厚的民族性格,让中国成为了一个坚定地爱好和平的国家,中国在历史上虽然数度强大,但中国从未向欧洲人白人那样,奴役、杀戮、灭绝其他弱小民族。

以上三点,让华夏民族成为了世界民族之林中的一个神奇的存在,她所创造的文明,成为了人类文明中唯一一支从远古走来,从未间断过的原生文明

1936年年末,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,国共两党达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。1937年3月,杭州国共谈判期间,周恩来和蒋介石达成一致意见,拟于本年清明节由国共两党同赴中和县(今陕西黄陵县)祭拜黄帝陵。1937年的祭拜黄帝陵,事实上是国共两党的抗日誓师大会,将中华民族紧紧凝聚在抗日救亡的旗帜下。

毛泽东主席亲笔撰写祭文,毛泽东、朱德总司令共同署名,在拜祭现场由林伯渠诵读,全文如下:

赫赫始祖,吾华肇造。胄衍祀绵,岳峨河浩。

聪明睿知,光被遐荒。建此伟业,雄立东方。

世变沧桑,中更蹉跌。越数千年,强邻蔑德。

琉台不守,三韩为墟。辽海燕冀,汉奸何多!

以地事敌,敌欲岂足?人执笞绳,我为奴辱。

懿维我祖,命世之英。涿鹿奋战,区宇以宁。

岂其苗裔,不武如斯。泱泱大国,让其沦胥?

东等不才,剑屦俱奋。万里崎岖,为国效命。

频年苦斗,备历险夷,匈奴未灭,何以家为?

各党各界,团结坚固。不论军民,不分贫富。

民族阵线,救国良方。四万万众,坚决抵抗。

民主共和,改革内政,亿兆一心,战则必胜。

还我河山,卫我国权,此物此志,永矢勿谖。

经武整军,昭告列祖,实鉴临之,皇天后土。

尚飨

祭拜黄帝陵数月后,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爆发,国共两党放下仇怨,携手开赴抗日战场。兄弟同心,其力断金。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,终于将日寇赶出了我华夏大地。

陕西黄帝陵

儒家的“慎终追远”文化,实肇端于《易经》。国家、民族的危难,源自“涣散”,故《易经》制《涣卦》。《涣卦》上卦《巽》为风,下卦《坎》为水,古人以风行水上,四处飘散,象征涣散,离散等。

《涣卦·卦辞》:“王假有庙,利涉大川。”

《卦辞》大意为:君王亲临宗庙祈祷、祭祀,借助宗庙的凝聚力团结民众,利于涉越大河巨流。

《涣卦·大象辞》:“风行水上,涣。先王以享于帝,立庙。”

《大象辞》大意为:涣卦取象于风行水上的飘散之象。先王明晓涣散的危害,享祭天帝,建立宗庙,以收和人心。

《伊川易传》释《涣卦》曰:风行水上,有涣散之象,先王观是象,救天下之涣散,至于享帝立庙也。收合人心无如宗庙祭祀之报,出于其心,故享帝立庙,人心之所归也,系人心,合离散之道,无大于此也

华夏文明是人类文明中的一朵奇葩,也是一个奇迹,她是人类众多古文明中,唯一一支一脉相承,传承不息的文明。

对此,现代学者们曾给出过众多莫衷一是的解释,其实,连战祭祖时所称之“慎终追远”古老文化,是影响中国文明传承不息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
华夏文化中的祖先崇拜,在华夏民族内部形成了强大地凝聚力,而这一文化源自《易经·涣卦》,《易经》于此卦明确提出了,预防“涣散”的最有效方法是“王假有庙”、“享于帝,立庙”。

华夏文化中的祖先崇拜,在华夏民族内部形成地强大凝聚力,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,使中国这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,在长达五千年的时间内,紧紧地团结在一起,在两千多年前,就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大一统局面。

连战祭祖时所称之“慎终追远”古老文化内涵,实源自《易经》

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孕育了56个民族,虽然各民族间有着不同的语言、习俗和宗教信仰,但追本溯源,又都可称其为炎黄的子孙后代。

翻开史籍典册,我们就可以知道,少数民族的产生,大多是由民族内部矛盾激化,战败的一方,逃到边远地区后而形成的。如《史记·匈奴列传》载:“匈奴,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。曰淳维。”《朝鲜列传》又载:“朝鲜王满者,故燕人也。”

在中国的历史中,各民族间发生的战争,大多把掠夺人口、财富作为主要目标,另外,中国在各个历史时期,中央政府又都把和亲政策,作为与少数民族和平相处的重要手段,中国的历史,本身就是各民族的不断融合史。由此可见,中国民族的划分,只是习俗与宗教信仰不同而已,各民族间,从血缘上是无法分割开的,中国的56个民族,血脉相连,姻姻相亲,是不争的事实。

轩辕黄帝,华夏的人文始祖,是中国人的始祖,也是华夏文明的始祖,华夏文明是由56个民族共同孕育的,也就可以说,中国的56个民族同文、同祖、同根、同源。

黄帝陵,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寝,封土于秦代,位于沮水河畔桥山(今陕西省黄陵县)之巅。《史记》记载:“黄帝崩,葬桥山。”从汉代起,中国历朝历代王朝都要派要员赴桥山谒陵祭祖,黄帝陵自秦代开始,就已成为了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。

伊川曰:“享帝立庙,民心所归从也。归人心之道,无大于此!”抗日战争时期,国共两党再次携手,合作之始,首务即祭拜黄帝陵,足见伊川对《涣卦》之解之正确。

改革开放以后,1980年以来,黄帝祭祀形成了清明公祭、重阳民祭的黄帝祭祀制度。黄帝陵祭祀,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最高表达形式。

《易经》,百姓日用而不知。《易经》是中华文明的母典,群经之首,大道之源,自汉武帝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后,儒家获得了与政治联姻的优势地位,霸占《易经》为儒家经典五经之一。

笔者于系列文章#解密《易经》历史上的两次不为人知的走入民间与“轴心时代”#一章中,明确了《易经》与诸子百家的关系,是《易经》的第一次走入民间,创造了中国的“轴心时代”,《易经》非儒家一家之经典。

从本文所梳理之“慎终追远”受《易经》思想的影响看,《易经》对中国文化之影响可窥一斑。


《易经》对国人而言是神秘的,如果有想对《易经》的前世今生有所了解的朋友,请进入笔者主页,阅读如下五个篇章的系列文章:

第一篇章、#神奇的《易经》——探本求源,从一只贪吃的猴子讲起#

第二篇章、#《易经》的秘密——《易经》预测与《易经》成书之不为人知的真相#

第三章节、#解密《易经》历史上出现的两次不为人知的预测失灵#

第四篇章、#解密《易经》历史上的两次不为人知的走入民间与“轴心时代”#

第五篇章、#解码《易经》密码——看看古老而神奇的《易经》,为我们揭示了什么#

尊老凯时人生就是博

本系列文章通过约两万左右的文字,将《易经》的前世今生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。以大量的历史资料为依据,系统地梳理了《易经》的生成与流传,及历史对《易经》错误认识之由来,正本清源,还《易经》之真面目。

想对《易经》的前世今生有系统了解的朋友,需从本系列文章之第一篇章读起。文章内容宏大,涉及面广,唯持续关注、跟读之读者,方能终至水落石出之境!

阅读文章至此之读者诸君,欢迎您的转发、分享、关注、点赞、留言,本系列文章能否引起相应之效应,还有待您的帮助、支持!